文化类综艺打破“综N代”魔咒
在国产文化综艺的序列里,作为央视总台强势文化IP的《国家宝藏》自推出以来便备受关注。这档节目自2017年首季播出,在第二季收官之后,第三季迟迟不曾亮相。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宝藏》第三季终于开播,再度收获超高口碑。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故事
福州全力推进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构建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范例。
历时两年考古发掘公布重要成果 “金中都城防体系基址”重见天日
历经两年的考古发掘,作为北京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这将为了解金中都城墙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提供依据。此外,到2022年,以现存城垣遗址为核心的“金中都遗址公园”有望开工建设。
湖南宁乡市出土一万多枚“窖藏”宋代古钱币
记者12日从湖南宁乡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获悉,宁乡市流沙河镇花林村近日出土一万多枚“窖藏”古钱币。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干部孙丙丽介绍,这批清理出的古钱币绝大部分铸造于宋代。
罗城遗址新发现:楚文化入湘可追溯至春秋中期
“这些遗迹表明文献记载的楚人迁罗事件并非空穴来风,罗城遗址可能是楚国安置罗国遗民的地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罗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盛伟说。
江西出台保护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办法
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江西省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保护办法》已经江西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月5日正式向社会公布,自2月1日起施行。
让长城活起来传下去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今后要加大推进长城保护领域创新力度,创新长城保护项目管理模式,启动长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长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独特作用。
“十三五”山东博物馆数量增长71% 初步建成特色博物馆体系
山东省博物馆总量、一级博物馆数量、二级博物馆数量、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及新晋级革命类博物馆数量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初步形成富有山东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2020,演艺文博“云”中来,从“自救”到下一个风口
每年12月31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已经不间断举行了24届。今年的北京新年音乐会移师线上,主办方将把前24届音乐会最华彩的乐章浓缩和精编成一台两个小时的演出。
唐“九成宫”遗址发现疑似唐高宗与武则天寝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在位于陕西麟游县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发掘出了隋唐两代宫殿建筑基址及500余件各类遗物,经推断4号殿可能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寝殿。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三期:首次修复琉璃,再现彩色西洋楼
本期将首次对西洋楼遗址出土的西洋纹饰琉璃构件进行修复,再现盛时西洋楼多彩的园林景观,颠覆大众对西洋楼目前灰色石刻的印象。
陕西唐九成宫遗址考古发现“粉壁、涂泥”历史见证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发掘成果24日公布,考古人员发现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以白灰装饰,是“粉壁、涂泥”的历史见证。
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五千年时光更迭这个聚落从未缺席
12月17日,浙江省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公布了江北区慈城镇东门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这是一处延续5000余年的聚落,从中发掘清理出各时期遗迹现象179处,出土完整或可修复文物标本近600件。
将非遗融入生活:南开女生带千年木叶盏上“直播”
她刚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专业毕业,与身边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静象文化空间”,致力于在全国找寻宝贵的非遗技艺,希望用现代产品运营和传播模式,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重新焕发生命。
他们是考古青年:用青春年华追求考古学的中国特色
奔向田野、叩击远古文明大门的考古青年,立志用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考古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人生的宝藏,就在考古的田野里。
西安发现2000多年前秦汉都城“后宫”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秦汉栎阳城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遗址的三号古城发现多处浴室、壁炉、灶炉等设施,推断这里应为2000多年前秦汉都城的“后宫”生活区。
汉画:一座巨大的无字碑
汉画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不断吸引着海内外的艺术家、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不了解其背景与内容,就图式、丧葬、意义等方面的解释总是浅显的。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所著的《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一书,讨论的正是汉画的历史背景与真实内容。全书总录211条故事,名为故事,实为研究,是对汉画内容来源的清晰梳理。
第三届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
12月16日,第三届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总结“十三五”时期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山西发现周朝王卿高级贵族墓地 出土虢国重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发布重大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垣曲发现9座春秋早期的王卿高级贵族墓葬,出土带有铭文的铜器近50件套。
野蛮发掘!国家文物局约谈淄博市人民政府
国家文物局日前约谈淄博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市临淄区某建设工地11月发生的违法发掘古墓葬案件严重违反考古工作规程,野蛮发掘。
河南灵井鸟雕入选 “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日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出土于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微型鸟雕像入选。
颐和园开放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 展示中国农桑文化
正值颐和园建园270周年,颐和园耕织图景观历史文化展经过近一年的升级改造后于1日重新向游客开放。展览通过大量的展品、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和珍贵档案,讲述了颐和园耕织图景区的历史变迁,生动展现中国以耕、织为代表的农桑文化。
内蒙古阴山以北草原地区首次发现典型匈奴墓群
近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苏木,蒙语,意为乡)吉呼郎图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发现120余座匈奴墓群。
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
多年来,中国考古文博界通过组织文物出境展、举办世界考古论坛、邀请国外学术机构参与中国考古研究等方式,在促进文明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长城守护者:他走遍每一座烽火台,说这是山里人的本分
6年前,在明长城脚下生活了一辈子的贺文希被当地文物管理所聘为长城保护员;6年间,贺文希的足迹遍布了这里的每一座烽火台。
五项考古新发现让夏文化更可信
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五个项目均是围绕夏文化进行,从不同角度解读与夏朝同期或接近时间段内、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藏族黑陶的“壮志雄心”:淘海外 火乡村
黑陶是中国藏族文化艺术的结晶。黑陶制品特点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紫、靛、银等色泽,有着“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藏族黑陶之乡——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凭借黑陶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信心倍增的“黑陶之乡”尝试走向海外市场,并着手开发乡村旅游。
外籍学者痴迷甬学:想在世界史上给宁波补上一笔
“在中国现存的地方志中,编撰于宋代的不到30部,其中有3部来自宁波。”说这话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而是一名碧眼高鼻梁的外籍学者。因为痴迷甬学,他留在浙江宁波工作,并起了个中文名字:贺龙飞。
近200名两岸青年“云游”湖北非遗
为期两周的“非遗所思”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活动正在武汉举行,本次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把两岸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连接在一起,引领两岸青年共同感受璀璨的非遗文化。
清华简又见长篇书类佚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成果发布会20日召开,新整理出的五种八篇竹简包括《四告》四篇、《四时》、《司岁》、《行称》和《病方》,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
跨国追索25年!文物回家路为何如此艰辛?
近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文物界的一件大事:经过了长达25年的跨国追索,68件流失英国文物终于回归祖国。25年前,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何历经四分之一个世纪才又重回祖国怀抱?这当中经历了哪些艰辛和曲折?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楼主体结构竣工 计划2022年中开幕
位于维多利亚港沿岸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楼主体结构18日正式竣工。博物馆预计将于2022年中开幕,届时将有约800件文物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运抵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
752部!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公布
南京图书馆藏北宋本《礼部韵略》。文化和旅游部供图 国内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是哪一部?清朝的北京城彩绘大地图有哪些特点?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共有752部珍贵古籍、23个古籍保护单位入选,一系列不为人知的珍贵典籍在其中亮相。
山西黄河岸发现一座4500年前的石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考古成果称,考古工作者在偏关天峰坪遗址发现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小型石寨,为探寻石头砌筑技术在黄河东岸的发展轨迹提供了线索。
老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鹿邑举行
日前,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联、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周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唱响黄河文化讲好老子故事”全国老子民间故事研讨会在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举行。
圆明园将重建?国家文物局表态
对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国家文物局经商北京市政府答复称,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他们用数字技术“复制”云冈石窟 “永驻”佛像容颜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每年在自然状态下,洞窟每平方米平均有超过10立方厘米砂岩剥落。云冈石窟研究院通过数字化技术,正在将石窟的信息全部记录、重现在数字空间里,再利用3D打印,将这些洞窟等大、逼真地再现。
“考古中国”最新进展!青藏高原两项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墓等2个重大项目的最新考古成果。
沉默的军团:秦始皇帝陵之谜 遗产如何守护
从1976年至今,秦兵马俑先后到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49个国家和地区的178座城市展出,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希腊、埃及、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已留下了它的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多达3000多万人次的海外观众亲睹了秦兵马俑的风采。秦俑,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甘肃加强长城保护和价值挖掘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计划打造陇右屏障、河西汉塞、明代雄关3个展示园,展示西北土质长城夯筑工艺、丝绸之路发展史、长城历史文化等内容,以进一步弘扬长城文化。
陕西宝鸡发现2600余年前密畤祭祀遗址
记者29日晚从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发现一处大型秦汉时期祭祀遗址,勘探发现上千座放置动物骨骸的祭祀坑。结合历史文献判断,这处遗址是距今2600余年前由秦宣公设立的密畤祭祀遗址。
内蒙古文物保护“三大法宝”: 马背、驼峰、无人机
作为中国文物大区,内蒙古自治区在文物保护方面,相继推出了马背、驼峰、无人机的保护方式,这被外界誉为内蒙古文物保护的“三大法宝”。
动物园百年砖雕大门“休假”
10月21日,北京动物园南门开启全新出入口,拥有12条智能通道,可实现大客流进出。北京动物园标志性的砖雕百年大门则进入“休假”状态,只在客流高峰时可能开启。
龙门石窟考古发现唐代塔基 初步推测为印度高僧墓塔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一项重要考古成果:通过对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
《秦风颂廉—陕西廉政文物展》开展 百余件文物“讲述”三秦廉史
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秦风颂廉—陕西廉政文物展》21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兴宁出席开展仪式。
内蒙古对131盘珍贵录音磁带进行抢救性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20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馆正在对131盘珍贵录音磁带进行抢救性保护,这些录音磁带内容涵盖蒙古族民歌、英雄史诗等内容。
洛阳龙门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了20年来龙门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别是: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发掘、瘗窟考古清理工作。
